认知差异 |
认知能力 |
个体差异 |
智力类型差异 |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中等智力水平,90—110;智力超常,超过130或140;智力落后,低于70) |
智力表现早晚差异 |
群体差异 |
性别(男女的智力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年龄、种族等 |
认知方式 |
含义 |
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
分类 |
根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威特金) |
场依存型 |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
场独立型 |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作出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 |
根据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的不同(卡根) |
冲动型 |
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 |
沉思型 |
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 |
—— |
具体型 |
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提供给他们 |
抽象型 |
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能够容忍情境的模糊性并能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 |
—— |
辐合型 |
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 |
发散型 |
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 |
—— |
系列性 |
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提出的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 |
整体性 |
从全盘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 |
教育意义 |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
性格差异 |
个体差异 |
特征差异 |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
类型差异 |
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 |
特殊儿童 |
概念 |
广义 |
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 |
狭义 |
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
类型 |
智力超常儿童 |
是指智商超过130或140的儿童 |
弱智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 |
通常是指智商低于70的儿童 |
学习困难学生 |
—— |
聋、哑、盲儿童 |
—— |
教育 |
随班就读;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设置特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