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 |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
内容 |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专业人格;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
类型 |
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 |
途径:基于实践的自主反思;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自我超越,促进专业成长 |
合作性教师专业发展 |
途径:牢固树立合作意识;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探索有效的合作途径——集体备课、互动研讨 |
专业发展阶段 |
理论 |
阶段 |
主要特点/表现 |
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
关注生存 |
“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
关注情境 |
“如何备好课、上好课、提高学生成绩” |
关注学生 |
“我的上课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叶澜) |
“非关注”阶段 |
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 |
“虚拟关注”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 |
这一阶段专业发展的主体师范生的身份是学生 |
“生存关注”阶段 |
入职初期阶段;“骤变与适应” |
“任务关注”阶段 |
更多地关注教学上,转到关注“我怎样能行”上来 |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
以专业发展为指向;有意识地自我规划,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
途径 |
师范教育 |
(入职前)起始和奠基阶段 |
入职教育 |
(入职初)适应教师角色 |
在职培训 |
(入职中)三结合方式:“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 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包括: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布鲁巴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
自我教育 |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是专业理想确定、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
终身学习 |
主要形式:个体学习、互动学习、团队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