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
教师的认知特征 |
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显著正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管理课堂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 |
教师的人格特征 |
职业信念 |
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
教学归因 |
职业性格 |
优秀教师性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 |
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
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
教师的行为特征 |
教师的教学行为 |
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
教师的职业成长 |
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 |
|
专家型 |
新手型 |
课前计划/课时计划 |
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
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境的变化而修改课前计划 |
课堂教学过程 |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
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 |
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
吸引学生注意力 |
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
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
教材的呈现 |
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
新教师则不能 |
课堂练习 |
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
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 |
家庭作业的检查 |
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 |
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
教学策略的运用 |
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 |
或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
课后教学评价 |
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
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
教师心理健康 |
教师职业倦怠 |
表现 |
耗竭感、去个性化/去人格化/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
发展历程 |
职业倦怠发展“四阶段论”(比尤凯格):热情期、停滞期、挫折期、冷漠期 |
原因 |
内部因素(如教师对工作期望高、自我概念、个性特征等);外部因素(社会期望、工作压力) |
干预措施 |
个体干预;组织干预 |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
社会因素、职业因素、个人因素 |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学校的管理改革;社会的协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