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 |
高频考点 |
具体内容 |
常考形式 |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
1、定向性与顺序性 2、阶段性与连续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
选择 填空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2、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不可逆、不具守恒概念你、泛灵论、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思维可逆、具有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 |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辅导 |
1、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2、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
选择 判断 填空 |
学习与学习理论 |
学习的分类 |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
选择 判断 填空 |
联结学习理论 |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2、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获得与消退、泛化和分化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正强化、负强化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1)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2)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3)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
认知学习理论 |
1、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 2、托尔曼认知地图学习理论 3、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学生观: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马斯洛 罗杰斯 |
学习动机 |
种类 |
1、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下的学习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5、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
选择 判断 填空 简答 论述 材料分析 |
理论 |
1、强化理论 2、需要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力求成功者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 避免失败者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目标 4、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
培养 |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
学习迁移 |
种类 |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4)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
选择 判断 填空 简答 论述 材料分析 |
理论 |
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论)——贾德 4、关系理论(关系转换说)——苛勒 |
影响因素 |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 |
形成 |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
知识的学习 |
种类 |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
选择 判断 填空 简答 |
过程 |
1、知识的获得 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知识的保持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知识的提取 |
技能的学习 |
心智技能 |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
选择 判断 填空 简答 |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
冯忠良的三阶段说: 1、原型定向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 3、原型内化阶段 |
操作技能 |
特点:活动对象的客观性、执行的外显性、结构的展开性 |
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阶段 (2)操作模仿阶段 (3)操作整合阶段 (4)操作熟练阶段 |
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
学习策略 |
认知策略 |
1、复述策略 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形式复习、过度学习 2、精加工策略 做笔记、记忆术 3、组织策略 归类策略、纲要策略 |
选择 判断 填空 简答 |
元认知策略 |
1、计划策略 2、监视策略 3、调节策略 |
资源管理策略 |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问题解决的阶段 |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
选择 判断 填空 简答 论述 材料分析 |
影响因素 |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情绪状态 |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
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
影响因素 |
1、环境(宽松) 2、智力(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个性(幽默感;有抱负;能够容忍错误;有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 |
培养 |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心理结构 |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
选择 判断 填空 简答 论述 |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5—8岁) (3)可逆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
培养 |
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
教师心理 |
概念 |
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
选择 填空 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