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助长 |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 |
社会干扰 |
也叫社会抑制,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工作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 |
社会惰化 |
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 |
利他行为 |
概念 |
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
特征 |
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 |
区分 |
亲社会行为 |
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
助人行为 |
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
侵犯行为/攻击行为 |
概念 |
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
特点 |
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 |
控制 |
宣泄法;惩罚法;移情法;认知干预;榜样和大众媒体宣传 |
从众 |
概念 |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
类型 |
真从众: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看法上也认同群体 |
权宜从众: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 |
不从众 |
表里不一的假不从众 |
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
影响因素 |
个体的特点 |
年龄与性别;知识经验;个性特征 |
群体因素 |
群体的一致性强、人数、凝聚力;个体地位 |
刺激物因素 |
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的内容 |
服从 |
概念 |
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相应行为 |
影响因素 |
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情境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