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教师备考资料

首页 > 教师招聘 > 备考资料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12.06)

互联网 | 2021-12-06 09:45

收藏

  1.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 )。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主观能动性

  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 )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综合论

  3.即使人们对长大后的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用人类的语言进行顺畅交流。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4.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我们称之为关键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提出“关键期”概念的学者是( )。

  A.劳伦兹

  B.加德纳

  C.斯滕伯格

  D.卡特尔

  5.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这是人的身心发展( )的要求。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

  1.D

  【解析】把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根基与资源的是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教育是起主导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故本题选D。

  2.A

  【解析】弗洛伊德属于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故本题选A。

  3.C

  【解析】狼孩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故本题选C。

  4.A

  【解析】劳伦兹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故本题选A。

  5.B

  【解析】题干中,“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均是指教育中超越人的发展的等级,违背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顺序性。故本题选B。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